近年来,莱州市选用干部把德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将量化管理引入到干部德的专向考核之中,通过科学操作来提升考德实效,较好实现了干部考德走向精细化、科学化,使“以德为先”真正成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风向标”。
细化指标立体识德。将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评价指标,分别细化分解为三项正反向测评具体评价标准。如:政治品德设置了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顾全大局、政令畅通3项正向指标,设置了宗旨意识淡薄,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态度不坚决,团结协作精神差、作风不民主3项反向调查指标。通过设置30项表现较共性、问题较普遍的正、反向指标体系,引导参与评议的干部群众能够有针对性地反映问题,使干部德行易识别、可认知、能衡量。
区别差异分类察德。向基层单位统一制发《干部德的评价指标框架》,引导镇街、部门根据单位岗位特点设定上报个性化指标,通过上下交流讨论、多方征求意见,构建起体现镇街基层、行政执法、窗口服务、公共行业四类单位特点的指标体系。对镇街基层单位突出勇于担当、联系群众、工作实干的考核;对行政执法单位突出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忠于职守的考核;对窗口服务单位突出服务态度、办事效率、遵规守纪的考核;对公共行业突出岗位奉献、遵守职业道德的考核。通过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测评要素,使德的考核评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体现差别,发挥好考核导向指挥引领作用。
扩延范围全面评德。正向指标分别按“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次进行评价;反向指标按“无不良反映”“偶尔有议论”“社会有反映”“群众意见大”四个意见进行调查。坚持还权于民,把“德”的考察评定权交给干部工作范围内联系和交流较多的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将范围扩大到基层单位班子成员、两代表一委员及服务对象。通过勾画“德”的考核评价图谱,一改“德”的评价少数人说了算,更客观地反映干部的“真品行”。
量化分析客观考德。采取“百分”量化评价,在考核评价指标权重上不平均用力,把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作为考核重中之重,按政治品德权重30分,职业道德权重25分,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各占15分予以加权计分。计分时根据评价意见等次,每项正向测评指标按[(100×优秀票数)+(80×良好票数)+(50×一般票数)]÷总有效票数计算出得分;反向调查指标则按相应权重分别计算出减分,考虑到反向调查知情面相对较小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了反向调查扣分权重。通过权重量化分析,将原来看不见、难把握的干部的德,实现可操作、可量化,为客观评价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依据。
考德结果刚性运用。统一发放“四封信”,向干部深度反馈德的量化考评分值、班子内部考核排序,对考核测评成绩在班子内部排序前三分之一的发放“表扬信”;凡有测评指标负面评价超过3%的发放“提醒信”,超过5%的发放“函询信”,超过10%的发放“诫勉信”,使干部本人知不足明差距。对全市考评排序靠后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由市委书记、组织部长、单位“一把手”分类进行重点约谈。旗帜鲜明提出“两个不用”,即:德的考评在班子中排序后三分之一的干部不列入提拔重用考察对象,德的考评综合得分低于85分的干部不列入提名人选,使德真正成为“硬杠杠”和“铁门槛”。(中共莱州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