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州市城港路街道朱旺村,提到村党委书记滕春竹,百姓都会拍手称赞。担任村党委书记20年,滕春竹和村“两委”一班人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加快发展,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振兴道路,朱旺村由一个沿海小渔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强村、富村、文明村。
抓机遇兴产业,带领群众致富
朱旺村处于沿海地区,有临海发展优势。1999年,当选后,滕春竹和村“两委”成员研究得出结论:“要使村庄发展再上新台阶,必须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经济。”
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滕春竹决定先从老本行上做文章,投资26万元,开始养殖当时国内尚在试验养殖阶段的大菱鲆。为确保项目成功,滕春竹和育苗场场长滕家麟昼夜呆在厂里,研究问题、解决难题,有付出就有回报,当年,第一批大菱鲆试养成功,为村集体增加200多万元收入。大菱鲆鱼试验养殖成功,也极大调动了村民养殖积极性,为满足园内苗种需求,2000年春节期间,滕春竹顾不上老人和妻儿,同育苗场员工在北京机场接鱼苗,几批次鱼苗及时分到了养殖户手中,既解决了养殖户的鱼苗难题,又给村集体增加了一大笔收入。
发展只争朝夕,振兴时不我待。紧接着,滕春竹又对村西沿海虾池和盐碱地规划水产养殖区700亩,并投资520万元,完善水、电、路、通讯等配套设施。新的养殖区很快就吸引青岛、大连等8家养殖大户前去投资建场,投资额达2800多万元,每年村集体增加收入160多万元。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必须开发新品种,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发展路上,滕春竹思路清晰、方向明确。
2005年3月,该村育苗场与黄海研究所及工程师达成合作协议,聘请工程师担任技术员,负责新产品研发。期间,育苗场与研究所共同承担了国家863重大项目“半滑舌鳎鱼反季节育苗技术研究”及“圆斑星鲽育苗技术研究”项目,成功育出半滑舌鳎鱼苗40万尾面市。新品种无疑为朱旺村抢占市场制高点,为做大做强以大菱鲆为主导的养殖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无工不富,村庄要实现更大发展,必须发展壮大工业企业。” 滕春竹说。2001年,村庄投资1000多万元,规划建设了一条长15华里、宽30米的“朱旺路”,打开了朱旺村发展经济的门户,围绕这条路及水产养殖园新上项目50多个。随后,又规划了一个占地2000亩的凤凰工业园,引进项目10多个,总投资达到30多亿元,年产值达20多亿元,每年为村民增收700多万元,集体增收160万元。
在工业园区快速形成的同时,滕春竹和村“两委”毅然决定,找专家开始规划建设朱旺港。经过一年的筹备,朱旺港于2005年开工建设,2008年完成了一期、二期工程,成立了山东朱旺港务有限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村委为每位村民免费发放1000元股份,使所有村民都能受益,实现了从“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变革。目前,朱旺港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2个3000吨级、2个10000吨级散杂货码头泊位全部通航。2014年,与烟台港合作,投入资金1.2亿元,开展集装箱转运业务,年吞吐量达到10万标准箱。
排民忧解民难,精心打造和谐村庄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2007年4月1日,朱旺村成立了全省首家水产养殖合作社——朱旺水产养殖合作社。合作社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程办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购进提供质优价廉生产资料,统一产品价格,提供市场信息,为养殖户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朱旺水产养殖合作社的成立,规范了养殖户的生产,塑造了村子海上养殖业的品牌形象。
2007年,滕春竹率领村“两委”启动旧村改造,实施居民上楼工程,建设村民住宅小区。规划实施了占地面积536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的“海天乐园”旧村改造工程,主要先解决大龄青年结婚用房问题。2009年,首批220户大龄青年迁入新居,2012年春,二期工程启动,为210户大龄青年解决结婚用房,按成本价格交款,进一步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减少了重复投资。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改善村民福利待遇的角度出发,滕春竹带头研究确定采取“用集体的钱,拖上个人的钱”的模式,村民养老保险由村集体承担40%,医疗保险全部由集体负担,并且投资20万元,建成朱旺社区医疗服务站,使广大村民不出村就可享受医疗保障。根据统计,村庄每年为村民发放各类福利补贴及老年人、老党员、老干部补助合计590万元。同时,村集体无偿拿出70亩土地、捐款500万元,联合市教体局、城港路街道建成集幼儿、小学、中学为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容纳学生2500多名,使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可接受高质量教育。
滕春竹带领朱旺村实现了崛起和一次又一次腾飞、一次又一次自我超越。在这片阳光、碧水、园林、鱼跃、富饶、悠久的土地上,他正引领朱旺村党员干部群众攻坚克难、锐意进取、顽强拼搏,一个文明、和谐、富裕的新朱旺村正昂首阔步在康庄大道上。(中共莱州市委组织部)
相关阅读